在三星堆青铜面具的裂变纹路上,在敦煌飞天衣袂的流云纹样中,在故宫红墙金瓦的斑驳光影里,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正以崭新姿态跃动。从《国家宝藏》点燃文化综艺热潮,到"考古盲盒"掀起全民探秘热浪,“文博游”在数字时代完成华丽蝶变。这场始于文化觉醒、兴于创新表达的文化运动,正在重构当代人的精神版图。 据统计,2025年“五一”期间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超6049.19万人次,较2024年“五一”期间参观人数增加了879.87万,同比增长17%,创历史新高。陕西、江苏、浙江、河北、山东、河南、广东、四川等省份接待观众超300万人次,其中,陕西约652万人次、江苏约531.7万人次、浙江约459万人次。“文博游”的持续走高不仅激发了人们对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热情,也让“文博游”真正火了起来。 文博与观众的双向奔赴是“文博游”火起来的流量密码。文博场馆不再仅仅是“静态”的文物展示馆,而是集展览、教育为一体的综合互动式沉浸体验馆。从互动仪式链理论视角审视,文博与公众形成的互动仪式系统,通过文化符号的再生产与情感能量的传递,构建起新型文化消费的闭环,这正是"双向奔赴"现象的本质逻辑。例如,河南博物院推出的"考古盲盒"开创了沉浸式体验先河,将洛阳铲探方考古的仪式感装进盲盒,让青年人在"挖土"过程中触摸历史肌理。这种"解谜式"体验已形成现象级传播,相关话题在社交媒体累计播放超30亿次。苏州博物馆推出的"秘色瓷莲花碗曲奇",将镇馆之宝的釉色与江南茶点完美融合,让文物在人们的味蕾上重生,引得游客争相购买。故宫"数字文物库"开放186万件文物高清影像,使千年珍宝突破时空桎梏,实现"云端巡游"。在西安大唐不夜城,全息投影技术将《韩熙载夜宴图》投射在仿唐建筑群上,数字复原的唐代乐舞与实景演出交相辉映。这种虚实相生的展陈方式,让历史场景从画卷走向街头,吸引了全国各地游客争相打卡。敦煌研究院推出的"数字供养人"项目,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文物保护的全民参与,让文化遗产守护从专家书斋走向大众指尖。“了解一座城市,要从博物馆开始。”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共识。林林总总文博资源的深度与精细化开发使文博场馆不断演化为一座座历史的沙盘,让越来越多的人在其中追寻历史文脉的赓续与现代文明的演绎。 在传统根系上生长新枝是“文博游”出圈的存续之道。“文博游”持续破圈的本质是文化基因的迭代进化,即传统根系提供文化认同的“稳定核”,新枝创新构建价值传递的“连接器”。在数字化技术与元宇宙概念的双重加持下,继续挖掘文化内涵,更新表达方式,找准文旅融合秘诀,不断探寻新业态新场景的打开方式是“文博游”链条持续延伸的终极密码。例如,陕西历史博物馆推出"壁上丹青"数字展,让壁画中的唐代乐工"走"下墙壁,与观众共奏《霓裳羽衣曲》。这种活化不是对文物的戏说,而是基于学术研究的创造性转化。故宫"古画会唱歌"音乐专辑,邀请当代音乐人用流行音乐诠释《千里江山图》,让古老画卷在现代旋律中焕发新生。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打造"考古+研学"深度体验,游客可以参与模拟考古发掘,在专业指导下学习地层分析。这种体验式教育让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在实践操作中生根发芽。敦煌研究院推出的"飞天"数字藏品,既保持了壁画的艺术精髓,又赋予其数字时代的收藏价值,开辟了文物活化的新维度。在数字中国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不断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让文博场馆从昔日的“神秘仰望”到当下的“走入生活”,在传统根系上不断生长新枝,以现代信息技术催生其升级转型已成为时代“必答题”。 站在文明传承的维度审视,“文博游”不是转瞬即逝的网红经济,而是文明基因的当代表达。当我们在三星堆金面具上看到古蜀先民对永恒的追求,在《千里江山图》中读懂宋代士人的家国情怀,在敦煌经卷里触摸中外文明的交融印记,文化传承便获得了超越时空的生命力。让文博场馆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时空枢纽,让文化遗产在创新表达中永葆生机,这既是对先人智慧的致敬,更是对文明火种的传递。我们只有让传统文化在时代土壤中持续生长,才能构筑起坚不可摧的文化自信,让五千年文明长河永远奔涌向前。 来源:中国网
|